隐藏在深山里的传统美食
说起游山玩水的乐趣,我脑子里马上蹦出来两个:一是游赏之趣,二是美食之乐。甚至于有时,会为了探访特色美食而特地驱车前往。山水与美食都可以用文字、照片来记录,唯一的差别,就是美食只在味蕾的记忆,非故地重游不能尝原汁原味。
山间美味倒是有很多。除山珍外,还有特色的竹筒饭、坑螺、山坑鱼及野菜等等,但这一切却不如山林间的豆腐那么简单,最平常但也叫人回味无穷的美食。
豆腐坊在西坑。葫芦西坑,在以前潮州人的眼里,是最最深山里的代名词。现在很容易走,百度导航开车可到。说起西坑村,人们就会想起革命母亲李梨英。李梨英原是磷溪镇西坑人,16岁时嫁到大坑村,1932年在潮安凤凰山苏区做交通联络工作,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,李梨英不但自己不畏艰险参加革命活动,更可贵的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三个儿子和大女婿参加革命。最后,儿子女婿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“南委事件”后,李梨英脱险转移到惠来县城。不久,按照组织安排,李梨英来到揭阳,从事掩护同志的工作。1944年,在处决叛徒姚铎的斗争中,她多次往返于揭阳榕城和潮安佘厝洲之间,传递情报,出色地完成任务。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深受人民敬仰。美丽的西坑,很多人为了李梨英故乡的历史而来,也有人会为了这里的泉水和美食而来。
这是一家有年代的豆腐手工作坊(潮州磷溪镇西坑村池畔新村36号)。在这里,寻常的豆腐都可以吃出非常的美味。挑出黄豆,漂洗干净,再用清水浸泡。豆要放在水浸泡到一定程度才能磨出更多的豆浆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516amr25g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用的豆子质量好,浆细腻浓郁。磨出的豆渣,则拿去喂猪。
一边流出的是原豆浆,坊主煮了一碗给我喝。豆香异常,我慢慢斟酌品尝。
豆浆煮熟后点盐卤,压去一定的水分便成豆腐。
压去水分要倒在纱布盒里,包上纱布,压上石头。不压实的我们潮州话称为“水豆干”,可即食也可煮汤。
出来的豆腐要切边角,割块,割块的时候要划得准才不会割得七零八碎。以前潮州有句俗语,叫:客仔豆干无划过痕。因为那时候客家人很多在潮州卖豆腐,形容客家师傅手艺好。
每块切好的豆腐要手工挖出四个小孔,这样待会油炸起来比较透。一砖一块,如白瓷,似凝乳,素淡天成而诱人。
生柴火,用大灶大鼎。含有松脂的柴火越烧越旺,油温很高,这是在为“浮豆干”做准备了。
豆腐先后炸两次,捞起放下,用不同火候。
这种传统的潮州炸豆腐跟凤凰炸豆腐很不一样,凤凰炸豆腐讲究外酥里嫩,这种是整个炸得通透酥软。
这家人传统到连蒜泥也是按古法做的的,现在外面的都是蒜茸,是用剁的或者搅的。这家主人是用臼捣的,说这样才有泥,才香。他说,之所以叫蒜“泥”是有道理的,“我只会按传承的老方法来做,现在科学这么发达,像添加什么化学物质之类的,我做不来。”
撕开,吸饱蒜泥醋~一入口在腔内释放出强烈的味觉特征,次第扩散出不同的紧致、松软、豆香和蒜香。
他家墙上挂着收音机,里面播放着汕头电台的节目。我已经记不清多久没听收音机了,感觉在这种烟气朦胧的工作环境下,听着广播,很有一种七八十年代的感觉。
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。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,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“顺其自然”。这家老作坊几十年用的都是好油,黄豆也是精挑细选,坊主为人也顺其自然,不求发财,过得去就行,也不想做多,就晚上7、8点有卖。我是6点找东西垫了点肚子,8点过去吃饱的。
这家豆腐坊供不应求,四里八方都闻名而来(现场摆桌子吃的,打包回家宵夜的,农家乐来拿货的)。除了做工、黄豆好、油好,还因本地水质好。一般要用洁净的山泉水,做出的豆腐才算上乘。附近山上有股有名的好山泉,叫“猴沁尿”(据说山形像猴子而名)。汕头澄海潮州市区很多人还特地过来取水回去泡茶。
也难怪瞿秋白曾在遗书最后写道,中国的豆腐是很好吃的东西,世界第一。传统的潮州浮豆干,我觉得最好吃的就是这里,看似传统,跟平时吃到的又不同,值得那么多人特地因它寻味而来。所谓美食,做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。潮州山珍海味常有,市井的豆腐,天然本色,再平常不过的人间凡物,有多少人能做出这样让人留恋的味道呢?
﹀
这是第285篇【角落原创】
你可能也喜欢角落下面这些原创作品: